雍正十三年诰命卷(部分)。此诰命是赤橙黄赭紫五彩织锦云纹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台词配合黄色绸缎的圣旨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受电视剧情节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圣旨统一是黄颜色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近日,“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正在辽博一层2号展厅火热展出。作为盘活用好馆藏资源、探索阐释馆藏文物当代价值的一次全新尝试,此次展览赢得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观众群体的喜爱。其中,雍正皇帝的一份圣旨——《雍正十三年诰命卷》首次走出辽博文物库与观众见面。通过这份圣旨,观众们可以近距离了解到作为古代最高级别文件背后的秘密。
圣旨是五颜六色的
《雍正十三年诰命卷》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为骁骑正参领兼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姚应鹏本室妻室、父母、祖父母所下的圣旨。记者在现场看见,此圣旨为赤、橙、黄、赭、紫五彩织锦云纹地,用满汉两种文字墨书而成。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董宝厚说:“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圣旨的颜色也并非只有黄色一种。清朝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给五品以下的一般为单一的纯白色。级别越高,颜色就越多,最高等的是七色圣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六品及以下全为乌木轴。”
董宝厚说:“通常职位越高,卷轴使用的材质越好。《雍正十三年诰命卷》轴柄为贴金轴质地。对照一下,它就是给三品官员下发的圣旨。”
朱元璋第一个用“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是很多影视剧里出现的圣旨开头语。那么圣旨的开头语是如何演变的呢?
董宝厚介绍说:“其实,最初出现圣旨的时候,并不是‘奉天承运’这样的格式。在魏晋时期,圣旨开篇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表达了皇帝旨意为上天之意的代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搬上圣旨的第一人,这是一种对皇权的霸气宣告。”
记者在现场看见,《雍正十三年诰命卷》没有一处涂改,字体大小都是一样的。董宝厚说:“圣旨必须使用正体书法,而且要百无一错,古代时候没有涂改液,更不能撕了重写。实际上,有三种身份的人可以写圣旨,一种是皇帝本人的御笔亲书,第二种是翰林院官员,第三种是皇帝的老师或大书法家代书。这些人不但字要写得好,而且要没错字、错句。因此,在圣旨上可以看见官方正体书法的‘规矩’之美,文辞严谨,书法端正。”
圣旨具有特殊的防伪标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参观者受影视作品影响,在看到《雍正十三年诰命卷》之前,认为圣旨是纸质的。一位参观者说:“今天来了辽博才知道,圣旨真的不是一张纸。”
据记者了解,圣旨的材料非同寻常,都是用上好蚕丝织成的绫锦织品。这种织品多为贡品,产量低,极其难得。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布料上也会布满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
董宝厚说:“圣旨上的第一个文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的第一朵祥云之上。如果仿造之人不知道这个特点,有可能在第一个字上就露了马脚。古代伪造圣旨是重罪,伪造者一定是死刑。”
另据记者了解,圣旨只是一般通称,在具体应用和形成文字时它则分成“制”“诏”“敕”“诰命”“敕命”等种类,应用时有着严格的区别。“制”主要用于国家大政,如关于科举的殿试、封官授爵等事项的皇帝旨意,书面形式都以“制”颁发。制文体例,首句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然后才是正文。“诏”又称诏书,皇帝临终时所颁诏书,则称“遗诏”或“哀诏”。“诰命”“敕命”是宋以后出现的,是文武官员受封时,由朝廷根据皇帝的旨意授予的文件。
据了解,此次“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还展出了包括《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卷》《宋张即之书华严经卷》《元杨维桢为周文英作诗志传卷》等11件国宝级文物。
来源: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