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聚焦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深入剖析了产业现状、优势及未来走向,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产业起步,潜力巨大待挖掘
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然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的潜力。报告显示,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和产品制造方面,中国具备较好的基础。这一基础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层面,更延伸至产品制造领域。从市场规模来看,具身智能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到2035年更是突破万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预示着具身智能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该产业还将引领带动交通物流、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跃升,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优势凸显,多维度支撑发展
中国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上拥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技术研发方面,具备视觉、语言、动作等多模态模型研发能力。多模态模型的研发是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它能够使智能体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实现与人类和环境的自然交互。例如,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多模态模型可以让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物体,通过语言理解指令,通过动作执行任务,大大提高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实用性。
在产品制造方面,中国能够生产用于具身智能体的伺服系统、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主要零部件,并且具备成本优势。伺服系统是智能体的“肌肉”,能够精确控制运动;传感器是智能体的“感官”,用于感知外界信息;末端执行器则是智能体的“手”,直接与物体进行交互。中国在这些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具有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同时,成本优势使得中国生产的具身智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优先聚焦共性难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是首要任务。共性难题往往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如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环境适应性等。通过集中力量攻克这些难题,可以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产品成熟度分类拓展应用场景也是重要举措。不同阶段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分类拓展应用场景可以使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例如,在产品初期,可以聚焦于一些对智能化要求较高、但应用场景相对简单的领域,如科研实验、特定工业生产环节等;随着产品成熟度的提高,再逐步拓展到交通物流、商业服务等更广泛的领域。
在实践反馈中补齐安全短板同样不容忽视。具身智能产品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安全风险,如数据泄露、系统故障等。通过实践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可以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及时研究制定应对就业和伦理等问题的前瞻性措施也十分必要。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伦理问题,如智能体的决策责任、隐私保护等。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可以引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中国发展报告2025》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起步阶段,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精准施策,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必将迎来辉煌的未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