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并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引发广泛关注。报告以详实的数据和全面的分析,展现了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取得的显著进展与积极成效,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交易规模创新高,市场活力大提升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96亿吨,累计成交额478.26亿元。其中,2024年成为碳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大幅上涨43.55%,全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181.14亿元,创下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的年度新高。与此同时,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了10.8%,充分彰显了碳市场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减排方面的关键作用。
交易主体热情涨,市场参与更积极
交易规模的扩大离不开交易主体参与意愿的增强。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共计1471家,较上一个履约周期增加1.38%。更为突出的是,2024年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全年成交笔数同比增长18%。进入2025年,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进一步提升。截至8月底,挂牌协议交易的买入和卖出委托总量较去年同比上涨232%,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
行业覆盖再扩大,减排版图更广阔
2025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重要里程碑。继发电行业之后,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市场。此次行业覆盖范围的首次扩大,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1300家,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碳市场的减排版图,也为更多高耗能行业提供了减排激励和转型动力。
自愿减排启新程,市场工具更多元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作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又一重要政策工具,于2025年3月开启新篇。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交易系统开展交易,截至8月底,累计成交量达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过每吨100元。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启动,为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减排提供了新的途径,丰富了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市场层次。
政策完善谋长远,国际合作促共赢
报告明确指出,下一步我国将持续完善全国碳市场相关政策配套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多领域多渠道气候务实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碳市场领域技术、方法、标准等方面的互认,推动基于自愿减排交易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快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程中,全国碳市场正以蓬勃的姿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