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80.3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达205.7亿吨,同比增长4%,占全社会货运量的七成以上。公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以超200亿吨的运量再次印证了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在这组数据的背后,是3800万货车司机日夜兼程的辛勤付出,他们以车轮为笔、公路为卷,书写着中国物流的“速度与温度”。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公路货运:托起产业链供应链的“生命线”
上半年,公路货运量稳步增长,不仅保障了工业原材料、能源物资的顺畅流通,更让“当日达”“次日达”的快递服务成为民生常态。从长三角的制造业集群到成渝地区的农产品基地,从京津冀的消费市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贸易,货车司机的车轮滚滚向前,串联起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强劲动能。
“一辆货车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也是千万家企业的命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指出,公路货运的灵活性、覆盖性使其成为衔接城乡、贯通产需的关键纽带。数据显示,我国公路货运周转量占全社会货运周转量的30%以上,在短途集散和中长途运输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权益保障:从“速度”到“温度”的治理升级
在惊叹于物流效率的同时,货车司机的生存状态愈发受到社会关注。3800万从业者背后,是数千万个家庭的期盼。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需从劳动报酬、工作环境、帮扶救助、诉求响应四方面综合施策,让货车司机“跑得安心、停得舒心、干得暖心”。
一、规范平台收费,让收入“看得见、摸得着”
网络货运平台已成为司机接单主渠道,但“高抽成”“低价竞争”“结算拖延”等问题侵蚀着司机收益。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门开展平台收费治理,推动15家头部平台签署自律公约,明确抽成比例上限、优化运费结算规则。例如,某平台将司机抽成比例从25%降至18%,并推出“运费预付”功能,使司机接单后即可获得30%预付款,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二、建设“司机之家”,打造路上的“温馨港湾”
长途驾驶中,吃饭难、休息难、如厕难是货车司机的普遍痛点。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余个“司机之家”,提供免费停车、淋浴、洗衣、餐饮等服务,部分站点还增设“共享厨房”“健康驿站”。在G60沪昆高速某服务区,货车司机王师傅感慨:“以前只能在驾驶室凑合,现在能洗个热水澡、吃口热乎饭,感觉像回家了。”
三、推广互助保险,筑牢风险“防护网”
货车司机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但社保覆盖率不足40%。为此,交通运输部联合全国总工会推广职工互助保险,覆盖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场景。今年上半年,已有超200万司机参保,累计赔付金额达1.2亿元。一位参与互助计划的司机家属表示:“丈夫突发疾病时,互助金解了燃眉之急,这份保障让我们心里踏实。”
四、畅通诉求渠道,让问题“有回音、有着落”
针对运费拖欠、执法不规范等问题,交通运输部升级“12328”热线服务,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并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处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货车司机诉求响应率达98%,解决率提升至85%,满意率超过90%。
多方协同:共绘物流行业“同心圆”
保障货车司机权益,需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近期,多地探索“党建+物流”模式,在物流园区设立党员司机服务站;行业协会发起“关爱货车司机公益行动”,联合企业捐赠防疫物资、安全设备;短视频平台开通“司机故事”专栏,让社会更直观理解这一群体的艰辛与贡献。
“司机手握全家期盼,车轮承载国计民生。”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道路运输条例》修订,完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保障制度,同时鼓励地方创新服务模式,如浙江试点的“货车司机公寓”、广东推出的“积分制服务”等,让关爱举措更精准、更可持续。
结语
当夜幕降临,高速公路上的车灯连成璀璨星河,每一盏灯光下都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身影。公路货运的“速度”背后,是无数货车司机用汗水书写的“温度”。从政策保障到社会共情,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关怀,唯有让关爱落地生根,才能让这条贯穿南北的“经济动脉”始终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