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一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安徽合肥盛大开幕。作为全球雷达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综合性国际展会,此次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雷达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应邀做主旨报告,他提出要努力推进和实现空天地海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李德仁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需要用时间信息来精准描述。在当今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时空数据的获取、处理、信息提取与知识挖掘必须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正因如此,时空智能学应运而生,它从工业化时代的测绘遥感学,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空间信息学,如今已迈向智能化时代的时空智能学。
据李德仁院士介绍,时空智能学涵盖了6个W和4个R。6个W分别是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种目标(What Object)、有何种变化(What Change)、机理(Why)、何种决策(What Reaction),4个R则是规定的时间(Right Time)、所需要地点(Right Place)、正确的数据、信息和知识(Right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以及需要的人(Right Person)。通过实现空天地海全域一体化时空智能,能够有力地推进人和自然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时空智能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李德仁院士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深空领域,时空智能可服务于月球与火星的智能探测,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在空天领域,它表现为无所不在的PNT(定位、导航、授时)和PNTRC(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获取和传输的效率;在空地领域,包括无人机与移动测量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为地理信息采集和监测带来了新的变革;在水下领域,无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形测绘等技术助力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社会经济学领域,时空智能可用于评估人道主义灾害和社会经济学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医学领域,医学图像解译、医疗机器人定位等技术提高了医疗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度。
李德仁院士强调,在智能化时代,推进和实现空天地海无所不在的时空智能至关重要。同时,要抓紧推进人工智能引导下的通导遥一体化的时空智能大众化服务,例如东方慧眼星座项目。这一举措有望创造多个万亿级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助力。此外,他还呼吁勇敢推动测绘学走向时空智能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世界雷达博览会自2001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为全球雷达行业集技术前瞻、行业带动、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此次博览会在合肥的举办,不仅为雷达技术的展示和交流提供了绝佳机会,也为时空智能等前沿理念的传播和推广搭建了重要桥梁。相信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时空智能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