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通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各个环节,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意见》围绕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和债券融资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图片来源:
作为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意见》不仅将此前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还根据新形势要求,推出新的改革措施,以更精准高效地支持科技创新。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 精准识别“硬科技” 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
《实施意见》在发行上市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旨在健全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披露规则,并优化新股发行承销机制。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更好地服务“硬科技”和“真创新”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家数占比超过一半。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科创板累计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其中19家公司已实现“摘U”。这表明,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识别科技型企业,尤其是支持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有助于打破其发展初期的资金瓶颈。同时,完善科技型企业信息披露规则,不仅提高了市场透明度,还解决了科创企业在信息披露与保护商业秘密之间的两难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适时扩大发行承销制度试点适用范围,有助于提高新股定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去年,“科创板八条”对科创板发行承销制度进行了改革,效果显著。未来,这一制度有望向创业板等板块推广,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
### 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 活跃并购市场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出台后,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据统计,2024年,A股公司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40多单,同比增长约三成。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产业整合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积极性显著增强,尤其是集成电路等硬科技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明显增多。
《实施意见》提出,提高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采用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多元化估值方法。这一举措有助于更精准地发现科技型企业的价值,引导资本流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
为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可以引入更多市场化的估值方法,探索更科学合理的估值模型,以准确反映科技型企业的专利技术、研发团队、数据资产等价值。同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应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简化审核流程,提升市场参与主体开展并购的积极性。
### 股债双轮驱动 提高服务科技创新覆盖面
《实施意见》还强调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和多层次债券市场,通过股债双轮驱动,提高服务科技创新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在股权融资方面,《实施意见》提出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多元化退出渠道,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推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并研究完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制度机制。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是支持初创企业的重要力量,通过畅通退出渠道,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有助于进一步激活耐心资本,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快速发展,交易活跃。截至2024年底,北京和上海累计完成基金份额转让和质押293单(笔),实现资金融通规模达689.05亿元。未来,进一步完善转让流程、降低转让成本、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将有助于推动S基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在债券融资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优化发行注册流程,鼓励有关机构为科技型企业发债提供增信支持,并探索开发更多科创主题债券。科创债试点以来,累计发行规模达1.2万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通过优化发行注册流程和提供增信支持,科创债有望继续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科技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 结语
《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精准识别“硬科技”、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和多层次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资本市场将在服务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