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密集出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网络、道路、仓储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33.78万个,广泛推广“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合作社)”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上行和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图片来源:
在这一背景下,数据、先进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了高效流动,为智慧农业的发展、农村电商的繁荣以及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带来了重要契机。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了27.6%,显示出农业科技应用的显著成效。而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更是实现了18.3%的快速增长,充分展现了农村电商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总数达到了8.1万个,同比增长6%,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也体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积极推进。然而,尽管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调动资源要素,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科技是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关键引擎。要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通过培育农产品直播、认养农业、精准农业等新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同时,要积极利用绿色技术、生物技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场景边界,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更多应用场景,为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文化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多元功能和独特价值,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创新供给文化旅游路线、文化主题民宿等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通过发展乡村研学、文化体验、民俗展览等新产业、新业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特色产品、服务与业态,实现文化存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还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才是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其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教学、乡村网红培育等活动,挖掘和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同时,对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助力其成长为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领头雁”。此外,还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城乡人才留在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文化融合的双重推动。只有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完善人才培育与引进机制,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