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原材料工业司的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的显著成效。据透露,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我国已发布了锂离子电池材料、民机铝材等548项新材料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是我国工业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7个关键领域。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共发布了国家标准1500余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重点团体标准1100余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提升了我国原材料工业的整体水平,还增强了其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强制性国家标准方面,我国坚持“应强尽强、能强则强”的原则,将电梯用钢丝绳、热轧带肋钢筋等推荐性国家标准转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并制修订了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轿车轮胎、载重汽车轮胎、通用硅酸盐水泥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积极回应了社会关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关键领域标准供给方面,我国不断提升能力,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发布了548项新材料行业标准,为这些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围绕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转型领域,发布了15项行业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此外,围绕碳排放碳核算、绿色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低碳领域,发布了496项行业标准,为原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原材料工业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断推动优势产品、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目前,我国已主导发布了142项国际标准,立项212项,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原材料工业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还积极将行业经验、技术转化为标准,以固化工作成效、引领高质量发展。例如,针对过去化工园区建设标准侧重于选址、规划、管理等基本要求,缺少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型指标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发布了行业标准,明确了开展化工园区竞争力、智慧化水平评价的流程、评价体系和方法。这一标准的实施,将引导园区在产业经济、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智慧化转型等方面对标先进、改造提升,为提升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指引。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原材料工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国际化水平。同时,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和实施力度,推动标准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