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然而,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中,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三重考验始终横亘在创新者面前。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6%,这既揭示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显著提升空间。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构建有效的协作机制,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仅培育壮大了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还通过实施“携手行动”,鼓励大企业率先试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有效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畅通供需对接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方案,从提升专利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方面入手,旨在打通专利转化运用的关键环节。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更是从供需两端发力,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畅通技术对接渠道,确保科技成果能够精准、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各地纷纷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完善对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资本在成果转化各个环节的有序进出和良性循环,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推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强化支撑能力
制造业中试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成功率。针对当前中试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从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发展中试产业等多个维度出发,明确了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重点产业链中试能力的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以及推进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等多维度施策,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才能切实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