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从中国气象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气象观测能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全国乡镇全覆盖,标志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网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和广度。此外,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的建成,更是实现了对气候关键区的全面覆盖,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气候监测、预测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不仅包括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还涵盖了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以及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先进设备。这一综合系统的构建,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气象观测的精度和时效性,更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地面观测方面,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实时收集并传输着各类气象数据。这些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海岛站的设立,则填补了我国海洋气象观测的空白,为海上航行、渔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保障。
高空气象观测站和大型无人机的加入,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气象观测的空间范围。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我们可以获取到大气中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速等关键气象要素,为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大型无人机则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执行高空观测任务,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在天气雷达方面,我国已建成546部天气雷达,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雷达观测网。这些雷达能够实时监测降水、风切变等天气现象,为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实现了高低轨组网观测,使我国成为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和服务水平,更为全球气象观测和预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风云气象卫星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在气象预报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已达到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减小至62公里。此外,我国还能够提前3至4候预测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这些预报能力的提升,不仅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依据,也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安全。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不断提升气象预报和服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同时,我国也将积极参与全球气象观测和预报事业,为推动全球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