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科研领域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团队携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及其国际合作伙伴,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一种革命性的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在热电材料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更为可穿戴能源器件、智能温控服装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24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正式发表,立即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狄重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这一突破性发现。他指出,传统热电材料虽然能够在温差作用下产生电能,但受限于材料本身的重量、硬度以及热电转换效率,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对可穿戴、轻量化、高效能能源器件的迫切需求。
“我们的研究团队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致力于开发一种既轻质柔软又具备优异热电性能的新材料。”狄重安研究员介绍道。通过深入探索聚合物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热电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聚合物多周期异质结(PMHJ)的概念,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热电材料的研制中。
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新型PMHJ热电材料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其热电优值高达1.28,远超当前市场上同类商品化材料的性能水平(约0.5左右)。这一数值的飞跃,不仅意味着材料在温差发电效率上的显著提升,更为其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还巧妙地利用溶液法技术,实现了PMHJ薄膜的大面积、低成本制备。这一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材料的生产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其商业化的可行性,为未来的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
业内专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PMHJ材料的成功研制,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在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领域的空白,更为柔性供能器件、可穿戴设备、智能温控服装等前沿科技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专家预测,随着该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优化,其应用前景将不可限量,有望引领一场可穿戴能源器件的革命性变革。
展望未来,中国科研团队将继续深耕热电材料领域,不断探索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为推动全球能源科技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高性能塑料基热电材料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