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网讯 www.bianji.com 《重返荒原》讲述了迪伦在荒原寻找到崔斯坦,和崔斯坦回到了现实世界的故事。回到现实世界的迪伦依旧不能和她的母亲融洽相处。从此岸到达彼岸再回到此岸的人,和一直在此岸的人,会有着千差万别。
但是迪伦死而复生并没有过大的改变。原因一,迪伦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即便经历了很深刻的东西,但是她对她的内向触动是不够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感悟没有深刻,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要呈现出一个简单纯真的女孩内心世界。
原因二,每个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对待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习惯于将亲人看成普通品,在生活中不去在意,于是当美好崔斯坦出现时,迪伦又将关注全部投入这个美好的人。
原因三,迪伦与母亲的相互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们都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二者之间缺少沟通与理解,从而即便回到现实世界,迪伦与迪伦的母亲的关系也无法融洽。
迪伦并不是一个完美或者稍微普通一些的人。这就是迪伦在学校被孤立的原因。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迪伦,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之处,我们总会有感觉被人孤立的情况。我们感受到被人孤立的时候最终都是怪罪这个世界的黑暗。
当所有人都做错了的时候,那就是自己错了。当和群体不能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两件事,一,每个人在和群体融合的时候,都会有摩擦,每个人都是个体,所以不可能和群体完全融合。二,在和群体融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完全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个性,从而感受到群体的排斥性,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并不意味着服从,这更是一个需要思辨与理性的行为。三,《乌合之众》里说,要形成一个群体,需要一个模糊或者清晰的共同目标,迪伦在学校和老师与同学不能拥有共同意识,从而无法做到融入群体。
所谓群体,其实是包含着各种病态的思想,欺软怕硬,欺负成瘾,等等。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包含病态的群体,其实也是在包容迪伦这样内向自卑的人。性格是后天产生的,迪伦在和崔斯坦相处的过程中,因为崔斯坦的包容,所以迪伦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自私无理傲娇的一面。迪伦所展现的,当然是每个人所普遍存在的现在,每个人都有表里不一的一面,迪伦只是在荒原这样一个无人的孤独世界,将这些呈现出来。
我总是认为所有的经典的第二部出现,都没有第一部精彩,并且故事续写有时候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固然,作者有她自己的想法,或许觉得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完美,所以要将崔斯坦在现实世界里的故事续写。在第一部里,看似迪伦是第一主人公,但是其实崔斯坦的前后变化差异是最大的,崔斯坦以一个使者变成一个普通的人,和迪伦共用一条生命,也寓意着作者有着和爱的人同生共死的憧憬。和大部分童话故事一样,崔斯坦最后变成了普通的人,就在了现实世界,和迪伦一起生活。这也是第二部恰无法深刻的地方。又或者我陷入了一个不残缺无深刻的思想。
《摆渡人》,我最爱的还是第一部,第一部给予了我更多的感触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摆渡人》 作者:【英】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付强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类型:畅销·外国文学。 同名英文原版由英国Templar 出版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冯克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