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名与姓氏文化
聊城市地名文化学会 孟庆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地名与姓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基因。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出生地与姓名,我们日常生活打招呼都要问您贵姓、您是哪里人。出生地是我们乡愁的记忆,姓氏是家国情怀。地名里有传说,有故事,又与姓氏有关联。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历史的产物。姓氏自然也是一种文化,且其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姓氏还反映着人们之间的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有了地名和姓氏才有了中华文明的源源流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没有断流而且不断繁荣生息,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与我们的姓氏文化和地名文化的保护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中国人留恋家乡、怀念祖先,寻根问祖,是为了解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哲学命题,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对于人类姓氏的研究是人们寻根问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姓氏文化的探秘是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发展趋向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的姓氏形成与发展几乎与此同步。伴随着姓氏的形成与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绚丽多彩的魅力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挥公,因发明弓箭,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有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孔孟之道,则是中华文明的表现。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口耳相传的、融入姓氏文化的、能表现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成语典故何止千百!其中有表现人们谋略智慧的“田忌赛马”、“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有表现“无为”而治思想的“庄周梦蝶”;有表现鞠躬尽瘁、敬业尽职的“周公吐哺”;有赞扬为救国难挺身而出的“毛遂自荐”;有赞颂朋友之间忠实守信、相知相交的“管鲍之谊”、“范张鸡黍”;有赞扬人各有所长的“马工枚速”、“孟诗韩笔”等。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此外,与姓氏有关的“堂联”、“堂号”,特别是“堂联”,它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反映了某姓氏的历史渊源、家族名人的崇高业绩,其作用除了光宗耀祖外,实际上还有提倡一种“家风”、“族风”的作用。这种民间的“家风”和“族风”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例如:张姓的堂联“金鉴家风 百忍传家”,林姓的堂联为“励志禁烟,御夷留根”;毛姓的堂联为“捧檄而往,脱颖而来”。以上的堂联分别提倡爱国御敌、为国挺身、清廉救时的风尚,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具体写照吗?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诗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说的是,青山和白骨,一个有幸,一个无辜。土地江海也是,中国历史上,地因人姓而得名的十分普遍,因此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亘古沉默的土地,因某个名人的驻足而顿时喧嚣起来,引得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士或把酒临风,或扼腕痛心,或按动快门。根据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书中共有6885条词目,其中涉及到姓名的,包括本身就是姓氏名胜的,有866条,占全书所收录的名胜12.5%。
不但地名如此!日常生活中如“孔府家酒”、“贵妃酒”、“东坡肉”、“李锦记”,还有聊城的“魏氏熏鸡”等等以姓氏命名的商品比比皆是。
另外,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们认识自己、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为更好的研究、保护地名与姓氏文化,国内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应积极行动起来,团结社会各界同仁志士,从学术角度和管理角度,深度参与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的研究与探索,不断开拓视野,创新思路,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将姓氏文化及有关产业做起来。探索建设名人场馆、教育基地、纪念馆、姓氏文化博物馆项目的可行性,力求在中国姓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上更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符合中国人对姓氏文化整理发掘弘扬传承的热切期盼。
有关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机构要责无旁贷地牵起这个“头”,发挥地名与姓氏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合法姓氏文化研究组织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地名与姓氏文化。(孟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