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北京报道 2024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突破2.4万亿元,较2023年增长9%,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9家公司年度分红超500亿元,33家超百亿元,61家超50亿元,头部企业分红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连续分红公司数量显著增加,股息率超越部分国债收益率,资本市场正从“融资市”向“回报市”加速转型。

图片来源:编辑网图片分享系统
分红规模与持续性双提升 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报告,2024年度沪深A股市场分红特征呈现两大突破:
一是分红规模再创新高。在4445家上市满三年的公司中,2447家实现近三年连续现金分红,占比55%,数量较2023年增长12%;在3569家上市满五年的公司中,1681家连续五年分红,占比47%,数量增长6%,其中210家公司近五年分红额逐年递增。
二是分红稳定性显著增强。2024年沪深A股平均股利支付率达39%,1411家公司近五年平均支付率超40%,较2023年增加24%;股息率榜单企业近五年平均支付率高达49%,466家公司近三年平均股息率超3%,133家超5%,整体股息率均值达6.73%,显著高于部分经济体国债收益率水平。
业内分析指出,分红规模与质量的同步提升,标志着A股市场投资价值正被重新定义。连续多年高比例分红的企业,不仅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现金流回报,更通过“盈利—分红—估值修复”的良性循环,推动市场估值体系向国际化靠拢。
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 分红习惯加速培育
分红生态的优化,与监管层近年来持续推动的政策改革密不可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多项重磅政策相继出台:
制度规范强化:修订《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明确将分红水平纳入公司治理评价,要求上市公司在章程中明确分红政策,对长期不分红企业实施风险警示;
创新分红方式:新“国九条”首次提出“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春节前分红”等灵活机制,打破传统年度分红惯例,2024年已有超200家公司实施中期分红;
激励约束并举:对高分红企业给予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倾斜,同时将分红稳定性纳入ESG评级体系,引导市场资源向优质回报企业配置。
政策驱动下,上市公司分红意识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24年实施分红的公司占比达72%,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一年多次分红公司数量同比增长40%,分红习惯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规划”。
高分红重塑市场逻辑 价值投资根基夯实
“现金分红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专家指出,A股分红水平跃升带来三重积极效应:
其一,重塑投资者信心。高股息率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2024年机构投资者持仓市值占比提升至58%,较2020年增加10个百分点,市场投机属性明显弱化;
其二,倒逼企业提质增效。持续分红要求企业具备稳健现金流和抗风险能力,推动管理层聚焦主业、减少低效投资,2024年非主业投资占比降至12%,创五年新低;
其三,激活财富效应。分红转化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后,直接带动消费增长,2024年上市公司股东所得税同比增长18%,对社零总额贡献率提升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行业已形成高分红集群效应。能源、金融、公用事业板块股息率均值达7.5%,成为长期资金配置首选;而科技、医药等成长型行业则通过“低分红+高研发”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路径。
警惕“高分红”误区 监管与市场协同进化
尽管分红生态持续改善,但市场仍需警惕两大风险:
一是避免“唯分红论”。专家提醒,高分红不等于高成长,部分企业可能通过过度分红掩盖主业衰退,投资者需结合ESG指标、研发投入等综合评估企业价值;
二是防范“政策套利”。个别公司存在为满足监管要求而突击分红的现象,需进一步细化分红质量评价标准,将分红可持续性纳入考核体系。
展望未来,监管层正研究建立“分红承诺兑现机制”,对未履行分红承诺的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同时,探索将分红与税收优惠挂钩,鼓励企业通过回购注销替代现金分红,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A股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关键跃迁。”专家表示,随着分红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将进一步增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