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通过优化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质效,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生态环境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行动,也彰显了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方面的坚定决心。
《意见》从多个维度出发,全面而深入地提出了规范生态环境执法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其中,加强源头预防、做好普法指导、强化科技赋能、规范涉企检查、突出执法重点、统一裁量基准、强化柔性执法、注重罚后整改以及加强队伍建设等九个方面,构成了《意见》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不仅涵盖了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还注重了执法与服务、守底线与促发展的有机结合,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
在规范涉企检查方面,《意见》明确要求加强现场检查的协调统筹,对照权责清单,科学制定检查计划,实现一次进门“一查清”,以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减轻了企业负担,体现了生态环境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用心与努力。
同时,《意见》在突出执法重点方面也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原则。对于发现重大环境问题的企业,将提高日常监管频次,严格依法查处,确保环境安全;而对于轻微违法企业,则依法实施不予处罚,给予适度容错空间,鼓励企业自我纠错、主动整改。这种既严格又灵活的执法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又体现了对企业的关怀与支持,有助于形成企业自觉守法、主动环保的良好氛围。
在强化科技赋能方面,《意见》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智能化、精准化水平。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快速识别、精准打击,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同时,科技赋能还有助于加强环境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执法更加公正、公平。
此外,《意见》还强调了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告诫说理等柔性执法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企业和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教育引导和告诫说理,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行政处罚和监督整改,确保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惩处。这种渐进式执法模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刚性约束,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柔性引导,有助于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意见》要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执法培训和考核,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生态环境执法队伍。这是确保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提升执法质效的重要保障。
总之,《意见》的发布和实施,将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我们相信,在生态环境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