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国家数据局引领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1-03 08:13:00 来源: 综合人民网
在国家数据局自组建以来的关键布局下,数据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国家数据局举办了一场关于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了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关键政策文件,并对社会关切的问题给予了积

  在国家数据局自组建以来的关键布局下,数据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国家数据局举办了一场关于推动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了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关键政策文件,并对社会关切的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这一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数据产业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国家数据事业新的重要使命。数据产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形态之一,其发展定位、动力和方向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发展定位来看,数据产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产品或服务开发,并推动其流通应用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它是数字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后的必然产物,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的重要举措。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不断演进,数据产业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据产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这种结合能够产生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的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数据产业的发展还能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体系。

  在发展方向上,数据产业将围绕数据要素的供给、流通、利用和安全保护等重要环节展开系统性的技术攻关、业态创新和生态培育。技术攻关方面,将着力推进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全面提升数据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业态创新方面,将推动应用创新和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数据即服务、知识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生态培育方面,将打造数据产业创新联合体,优化产学研协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关注并推动数据产业的发展。江苏等省份已经出台了当地的数据产业政策,为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针对如何统筹全国数据产业布局的问题,国家数据局表示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引导地方服务实体经济。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才能发挥更大价值。各地要因地制宜,立足产业特色,根据转型需求、产业结构与发展需要,明确重点方向,培育本土数据企业,谋划特色项目,防止同质化竞争。例如,四川聚焦12个重点领域、31个项目试点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实体经济;江西、湖南、大连、厦门等地则围绕产业升级拓展数字化应用。

  其次,引导东中西部产业协同发展。数据产业属于人才、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遵循一定规律。东部人才、技术、资金充沛,创新及应用能力强;中部担起衔接重任,联动东西部,借创新推动产业要素西移,延伸产业链;西部有清洁能源优势,适宜建设绿色算力设施。如浙江温州凭借优势建设“数安港”,设立基金助力初创企业,打造产业园区,汇聚超500家企业;宁夏等地则利用算力优势,融入布局、省际合作,发展绿色算力成果显著。国家数据局将推动联动机制,发挥东部引领作用,攻坚关键技术,培育龙头企业。

  最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各地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进行体系化布局。围绕和服务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地区推动数据产业一体化布局,引导各地逐步形成协同互补、特色发展的格局。为此,国家数据局将加强相关政策配套和资源倾斜,在这些地区打造一批协同互补、特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

  国家数据局的这一系列创新部署和关键举措,无疑为数据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产业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数字中国的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编辑网只对格式、排版等进行编辑,文章内容不代表编辑网观点。
转载注明来源:编辑网;作者:编辑网;链接: http://www.bianji.com/a/45383.html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淘宝店铺 | 编辑器下载 | 编辑发稿平台 | 媒体信息 | | 欢迎投稿
辽ICP备19018729号-3 Copyright © 2002-2024 bianj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