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2年7月16日至1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组建了一支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红医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队伍——医路向党队。走进济南长清大学城医院和长清多家诊所,学习并传承红色基因,代入学校中赓续红医精神。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和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健康服务送到百姓家门。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与调研后,从7月16日上午开始,实践团队走进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城附属医院,走访各地红医,走进中学及大学开展党史教育宣传活动,将红医精神吸收、学习、传承。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用一百年的实践汇成了一部厚重的党史,细细品读,受益匪浅。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从党史学习中领悟为民情怀、树立拓荒精神、磨砺吃苦品格。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将红医精神发扬光大,能够有效应对现在及未来的多种健康挑战、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调研活动中团队也发现,中医药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持续增强。
红医精神为战胜疫情提供精神引领。红医精神所蕴涵的不怕牺牲,坚定理想,追求胜利的信念,是战胜疫情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发挥精神引领,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同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我辈青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开展党史宣讲,凝聚奋进力量
又一个七月来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1个年头。历史犹如一条长长的时间河流,从过去奔涌而来、向未来逐浪而去,洗炼那些深沉邃远的恒久叩问。队员们走进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通过用接地气的语言向高三学生及中医学院的医学生宣讲中共一大的召开、“红船精神”、“红医”张贤的感人故事,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宣讲的重要内容,结合红医精神,引导同学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红医精神,告诉同学们要服务人民。
团队通过实践后的讨论将宣传红医精神的路径概括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红医品牌等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主要包括红医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渗入课程思政、进入人文课程。把红医精神形成和产生的历史过程、核心内涵和红色故事融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校和专业结合自身特点与红医精神积极结合,增加或设置红医精神相关的人文课程,让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交相辉映,形成协同效应,贯穿学生理论课程的全过程。
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红医精神走进教学实践、融入校园文化、联动学生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红医精神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医德医风教育基地和名医名师榜样力量,在学校营造红医精神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构筑传播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和弘扬红医文化,组织红医精神文化主题的话剧、诗歌、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学生活动形成联动效应,使红医精神深入人心。
社会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红医精神,做红医精神的忠诚践行者和传播者。组织学生进入基层社区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和医学生实习,为基层群众提供义务诊疗,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红医情怀,领会红医精神,贡献青春力量。以赣南医学院为例,该校多年来注重激活红色基因,将“红医精神”融入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培养的全过程,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一个理念、两类平台、三条路径、四类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该校护理学院教师汪行舟更是把传承红医精神的路径概括为“听、说、讲、做”,生动形象,把红医精神融入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红医品牌主要包括建立红医精神制度保障、整合优化红医精神文化资源、打造红医精神网络阵地。为使红医精神能够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相关部门和高校要完善红医精神传承和保护机制,落实红医精神传承的资金保障,优化整合红医精神的相关资源,充分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和网络平台,打造红医精神网络平台和网络阵地,与高校教育产生联动。
此外,经查阅资料,团队发现也可以从广泛群体层面对红医精神的传承路径进行探讨,得到的观点更具有社会性,对于包括医学院校学生在内的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去传承红医精神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主要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博极医源品质、传承无私奉献情怀、担当救死扶伤使命、保持艰苦奋斗本色、激发开拓创新勇气、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和推崇高尚医德情怀;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树立红医标杆。
总体来看,关于红医精神传承路径的研究比较广泛,尤其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对红医精神的传承路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经过社会实践团队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大多都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发探讨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发展路径,容易出现研究狭隘倾向,忽略其他社会群体对红医精神的传承应该承担的责任,于红医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实践不利。
图为实践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前的合影
走访中医诊所,精神滋养实践
七月二日,团队来到长清多家中医诊所,在实践中深入学习红医精神。诊所老师不仅具有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有着一颗“红医”之心。在与老师交谈的过程中除了更好的熟悉学习到了中医学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发现了老师对于患者的仁心,透过老师,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历史上的那些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红医”们。红医们身上所流传下来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大家永远铭记在心。正如交谈时老师说的那样:“即使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无论是否为党员,只要是医生,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就要永远怀着一颗红医的心,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不怕吃苦,将临床实践技术和一颗红心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老师的谈话中,团队深入了解到“红医”相比于普通的“医”,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红”,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所以“红医”的“红”指红医精神的思想根基主要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
团队成员在病人就诊、抓药取药等一系列工作中感受到了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和青年医学生更应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要坚持把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融入不懈的奋斗中,以青年人的进取精神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图为实践队在诊所前的合影
图为实践队员向老师学习相关知识
科普医学知识,提升健康素养
老年人多发病有哪些?该如何预防和控制?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卫生常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城医院,队员们结合乡村居民常见病例向老百姓科普医学健康知识,用表演情景剧的方式,演示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开展急救培训,让更多的群众掌握急救技能。“我一直都有高血压,吃的菜都是重油、偏咸,也喜欢喝点小酒,今天听了这些大学生的宣讲,我才知道要注意饮食,感谢这些大学生们!”一位70多岁老奶奶这样说道,“还有这些医生,处处为我们这些贫民老百姓考虑,可以说是红到骨子里啦。”
听到这些话,队员们表示,自己前进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当代青年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的历史使命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健康之基的时代重任。而当代医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也要传承红医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实现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的共融,这有助于同学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观念,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维护人民健康。
图为实践队员向老奶奶宣传疾病卫生常识
图为队员们在长清大学城医院前的合影
队员们表示,短短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传承红医精神的行动并未停止。大家领悟到要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旗帜,努力钻研医学知识,弘扬红医精神,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征程上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医学生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的历史使命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健康之基的时代重任。不仅仅是要去当一个治病救人的人,更要传承红医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实现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的共融,有助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观念,为步入社会,维护人民健康,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奠定坚实基础。(路婧艺)